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头疼脑热,去医院做的最多的检查就是血常规,而怀孕体检不管是孕前孕中,血常规都是必须检查的常规项目,通过对血液的常规检查,可以分析判断基本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原因,对于大多数没有医学知识的老百姓一看到血常规总是一脸懵,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简单地看懂血常规报告。
血液对保证人体新陈代谢、内环境平衡以及机体功能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血液中的任何成分发变化,都会影响到全身各部位的组织器官,而器官或组织的病变,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。因此,检查血液成分变化可以找到病因,有助于医生分析判断。
血液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,血细胞则是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的统称,血常规检查则是对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的数量、形态进行检测。
1、白细胞计数(WBC):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。
白细胞病理性升高主要是由于急性感染,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,但是,某些重症感染的时候,白细胞总数不升反降:急性中毒,如某些代谢性中毒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急性化学药物中毒等;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,如急性心肌梗死、大手术术后、大面积烧伤等;白血病、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肿瘤,特别是消化道肿瘤。
2、淋巴细胞(Lym):一般情况下淋巴细胞增高说明是感染性疾病,主要是病毒感染,如病毒性感冒;还有肿瘤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可见淋巴细胞增高。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放化疗患者、免疫缺陷性疾病等。
3、单核细胞(Mon):单核细胞增多,可能是传染病或寄生虫病,如结核、伤寒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、疟疾、黑热病,或是急性传染病、血液性疾病的恢复期。
4、中性粒细胞(Neu):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增高,一般情况下增高说明是细菌感染,可以使用相对应的抗生素。中性粒细胞降低主要见于血液系统疾病,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;病毒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放射性损伤、接受抗肿瘤药物、抗甲状腺药物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。
5、嗜酸性粒细胞(Eos):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寄生虫感染、皮肤病、过敏性疾病导致,并可能伴随嗜碱性粒细胞减少。还可能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。
6、嗜碱性粒细胞(Bas):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,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,或可能是淋巴网细胞瘤、红细胞增多症、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、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病因。
7、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(HGB):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是具有结合与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,红细胞(RBC)和血红蛋白(HGB)的检测指标反应了体内是否有贫血的状况。当红细胞、血红蛋白同时降低时,就有可能贫血,而贫血有几种原因。
8、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、平均血红蛋白量(MCH)、平均血红蛋白浓度(MCHC):这三个检测量可以合在一起看:
9、血小板(RLT):血小板跟凝血功能有关。血小板有修补受损的毛细血管、促进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,加快凝血的作用。
血小板过低,有可能会导致出血,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脾功能亢进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,血小板减少要考虑严重疾病,狼疮,白血病等,需要复查,结合其他结果,由医生进行判断。
血小板过高,可能会发生血液凝集,导致栓塞,可能与急性炎症,溶血有关系。
10、C反应蛋白(CRP):是指在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(急性蛋白)。C反应蛋白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,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、坏死、凋亡的组织细胞,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。
C反应蛋白如果增多,说明可能有急性炎症、手术创伤、放射性损伤、恶性肿瘤等疾病。如果是呼吸道感染,细菌感染时,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;而病毒感染时,C反应蛋白不升高或轻度升高。
需要提醒的是血常规中任何一项检查结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需要结合病史、年龄、以及其它检查指标综合分析,因此,即使能简单地看懂血常规,但如果没有医学知识,在不能完全准确判断的情况下,要及时询问医生,遵照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。